你在这里

第10届世界中学生“汉语桥”之旅特写七

——观赛“汉语桥”的约翰其人其事

        他,一个在整个人群中显得有些特别的人!

        他,一个不穿领队服却佩挂领队证的人!

        他,一个佩挂领队证却不是领队老师的人!

        第10届世界中学生“汉语桥”的每次活动,他都默默地跟着队伍,但他很少与人说话,因为他一点儿汉语也不懂。进餐时,他总是坐在面对大厅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边慢慢地品尝、享受着中餐的美味,一边看着一大厅努力用同一种语言——汉语进行交谈、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肤色的师生,若有所思,仿佛他正在试图寻找什么问题的答案似的。

        最初,我没有太注意他,也没注意到他佩戴的领队证,还以为他只是一位住店的外国旅客。一次偶然,他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入住昆明的第二天中午,我一边慢慢吃着午饭,一边专心地思考着学生抽题演讲的事儿。当进餐的师生大都离开后,我也吃完了我丰盛的午餐,端起我的第二杯咖啡,品尝着这忙碌、充实而快乐的生活。当我环顾四周的时候,这才发现坐在我右边的两个外国人正低声、神秘地聊得非常热烈。他们中,一个是穿着鹅黄色领队服的外国带队老师,另一个是没穿领队服,佩戴领队证的外国老师——后来得知,他并不是带队老师,而是一个选手的外祖父。抬头看过去时,正好碰着他抬眼看过来的目光,于是,颌首打了个招呼,以示礼貌。在我享受咖啡之香的时候,一个倍感熟悉亲切的词“China”以非常高的频率出现在他们的交谈中,源源不断地飘进我的耳朵里。这令我非常好奇,我下意识地竖了右耳,去“偷听”他们的聊天,只可惜他们快乐地聊天声,实在是太低了,除了几个零星的词句“Made in China”“everywhere”“why”“We don’t know”,我几乎什么也没“偷听”到。当他们离开、很礼貌地向我说“再见”时,也许他看到了我眼里的一丝好奇,便友好地说:“我们在聊关于中国的很多事儿。”

        他这话,激起了我更强的好奇:聊中国?聊什么呢?联想起那零星入耳的词句,此事就一直耿于我怀,惑于我心。我总想在陪学生备赛、参观的繁忙活动之余,找机会和时间与他聊聊,以解我心之惑。 

        一天中午,我见他背着背包,独自走进餐厅取餐,便主动热情地邀他一同进餐。闲聊中得知,他叫约翰,来自马尔他,是一位高级汽车工程师,今年68岁,已经退休,和妻子住在一起。他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是五个孙辈的(外)祖父。他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跑步,打篮球、网球、羽毛球,踢足球,游泳,骑车,登山都是他的最爱。他告诉我,他去过欧美一些国家,但来中国还是第一次。这些年,在他所到之处,他发现到处都有中国人,到处都是中国人开的商店,到处都能看到“中国制造”。这让他很困惑,他不知道在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世界到处都有中国人的足迹,中国的影子。他一直想到中国来看看究竟,却苦于没有机会。这次能有机会来中国,他非常非常高兴。

        他说,两年前,他外孙进入学校的汉语班,开始学习汉语,从此他有幸直接接触中国人——他外孙的汉语老师。于是,他对中国人和中国开始有点儿了解。这次陪外孙来参加“汉语桥”,终于实现了他来中国亲眼看看的愿望。

        “我很感谢中国大使馆。当得知我想来中国看看的时候,他们非常支持我,积极热情地帮我办理了一切手续。”他很感激地说。

        “那费用……?”

        “全部费用由我自己支付。”他笑着说。

        “这可是很大的一笔支出哦。”我说。

        “是的,是很大的一笔费用,但是,很值得!”他很高兴地说,“中国大使馆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亲眼看到了心中无法描绘的中国。这让我很感激。来这里,我看到了中国的美丽,中国人的友好,人们生活的富裕,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先进,建设的快速,开放包容的姿态,共同致富的理念,和平发展的思想,这些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方,到处都能看到中国人、中国人开的商店、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无论你走到哪儿,你都感觉有中国的影子。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人创造的奇迹,真让我惊叹!你看,前几天我们去参观的故宫,颐和园,去攀登的长城,多了不起的工程啊!它们是中国人勤劳的见证,智慧的结晶。再说这“汉语桥”活动,那么难的一门语言,居然吸引来了这么多国家组队来参赛!再看这些年轻人,虽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肤色各异,文化不一,可聚在这里,大家都以会说汉语为荣,都在努力地用汉语进行交谈,并为此深感骄傲与自豪。你认识莱索托的那个老师吗?还有德国的那个,他们的汉语说得太好啦,真让我羡慕,可惜,我一点儿汉语都不懂。”

         一开口,很健谈的我,居然找不到说话的机会,就做了个好听众,饶有兴趣听着约翰的讲述。约翰越聊兴致就发高涨了起来。如果不是因为时间关系,我相信这将是一次不怠不倦的长聊。对于他提到的这两位老师,恰好是我与之打交道最多的几位外国领队之一。莱索托的老师汉语名字叫李帅,学习了八年汉语,讲一口流利而地道的中文,是一位本土汉语教师,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十分了解;德国的老师叫马德山,一个汉语说得相当好的中国迷。他们都很喜欢中国,中国文化,中国美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他们喜欢中国的一切!

        “在我眼里,中国美丽而富有魅力,最重要的是,近几年来,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稳。中国越来越富,越来越强,却不对任何国家指手画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还不忘带动别的国家与自己一同发展进步。中国不但将改革红利惠及所有国民,还号召别的国家搭乘自己改革开放的便车、快车,帮助大家走共同发展进步的道路。中国是个包容、负责任的大国,我喜欢这种负责的大国风度!”他们如是说。

        “汉语很难,也很有趣。汉语学得越多,我对中国的了解就越多。越了解中国,我越喜欢这门语言和这个国家。”马德山老师说,“中国文化悠久灿烂,很了不起,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为贵’的思想,对世界产生着很积极很重要的影响。”

        “中国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李帅老师说,“与几年前我在中国留学的时候相比,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他们告诉我,在中国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验,让他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世界上最难的汉语,能吸引那么多人来学习;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国家高度关注和重视中国。崛起中的中国,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的焦点。中国政府提出的“相互借鉴,共谋发展,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各国间架建起了座座合作之桥,给大家带来了发展机遇。它正引领着中国人走向国强民富的明天!

        赛事结束后,吉尔吉斯斯坦队的杨老师和我一起去购物的时候,正好遇着去为家人朋友买礼物的约翰。在眼花缭乱的各种各样的礼物中,他努力寻找着带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他说,他女儿特别嘱咐他只买有中国特色的,她要送给她的同事和朋友,没有中国特色的礼物,带回去没有意义。临别时,约翰对我说,他非常感谢汉语和“汉语桥”,让他有机会结缘中国。跨越国界的汉语和“汉语桥”,在各国各民族间架起了“友谊、文化、交流、心灵、和平”之桥,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共赴世界汉文化饕餮盛宴的宝贵机会,让大家能同台竞技、共展风采,共同分享学习汉语的经历、中国的故事和比赛的激情与快乐,体验灿烂的中国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美丽的自然风光。收获了知识,增进了友谊,留下了人生最美丽动人、最精彩纷呈的记忆。这次经历对他的孙子和他来讲,都将永生难忘。他要把中国之旅的所见所闻和快乐分享给他的妻子、家人和朋友!

        时间过得很快,第10届世界中学生“汉语桥”已落幕两周,赛场飞扬的激情和耀眼的星光已渐逝渐远,成为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可约翰,一个“汉语桥”普通旁观者的脸,连同那个在总冠军决赛大屏幕播放的视频中“见过”的、不远万里专程飞来观看其女儿参赛的那位父亲的脸,却在时光的洗涤中越发清晰明了了起来。他们的言行,让人感动,也令人深思:汉语,在世界多少青年的心中播下了“中国梦”?“汉语桥”,让多少学子实现了来华参观体验中国文化和生活,分享中国故事的“中国梦”?中国之旅,又在多少人心里播下了“中国梦”的新种子?面对世界涌现的汉语热,热捧的“中国梦”,我们这些汉推人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呢?而这个问题,也将一直伴随着我,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努力。

 

图一  约翰与作者陈晓燕老师在餐厅聊天交流

图二  约翰和他外孙与作者陈晓燕老师合影

图三  莱索托李帅老师与他的学生们

图四  德国马德山老师与作者陈晓燕老师在居庸关长城登顶后合影

 

卢旺达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外派教师  陈晓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