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urce 发布
——卢旺达孔院“汉语桥”赴华参赛选手进家庭体验活动记
2017年10月22日的昆明,纷纷扬扬地下着小雨。但是,无论是今日细雨纷飞的阴天,还是昨日秋高气爽的晴日,这两天对于大部分参加第10届世界中学生“汉语桥”比赛的同学来说,都将成为他们一生中永远难忘的日子之一。结束了第一轮三场比赛,走下舞台的他们,走进了中国普通的家庭,亲身体验了一次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不同方面,全方位真实领略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
来自千丘之国卢旺达的黄子铭和陈秋同其他小伙伴儿们一样,兴奋地跟随老师一起走进了中国寻常百姓的家,实现了他们想看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体验他们真实生活的愿望。云南师大附中世纪校区高一24班李宇航和云南师大附中呈贡校区高一四班陆宇华两位同学的家庭,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两个远道而来的卢旺达客人。
21日,在李宇航的家里,航航的爸爸妈妈准备了丰富的水果和小吃招待他们。为了让两位外国同学对中国家常菜的做法有一定的了解,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李宇航的爸爸妈妈特地设计了学做中国菜的进家庭文化体验活动。航航妈妈耐心细致地教黄铭和陈秋煮米饭,进行肉菜营养搭配,打理清洗蔬菜,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菜刀切肉切菜。对于这些,两位同学很感兴趣,认真听后,就迫不及待地尝试着动手去做,当得到了叔叔阿姨的肯定和表扬时,他们开心极了。
在能干的女主人的操持下,很快一桌简单而丰盛的午餐就做好了。黄子铭和陈秋看到自己亲自参与完成的午餐时,颇有成就感,不停地说:“啊,真开心,我会做中国饭菜啦!”
为了让两位同学对中国的餐桌文化有所了解,吃饭前,航航爸爸简单向他们介绍了中餐的餐桌礼仪。他说,一般说来,吃饭时,要等到主人,或同桌年长者发话,才能开始动筷子进餐。进餐时,最好夹自己身面前的菜吃,不要去夹对面的,也不能在碗盘里翻扒寻找。敬酒,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中国有句古话说“无酒不成席”。向长辈或领导敬酒时,必须起身,右手扼杯,左手托杯,自己的杯子一定要低于对方的杯子,以示礼貌;如果是未成年人,或不会喝酒的人,可以“以茶代酒”;以前,主人为了表示自己热情好客,会不停地给客人夹菜,现在一般不夹了,主要是为了避免夹的菜客人不喜欢吃,或夹多了,客人吃不了,让人感到尴尬;主人须陪着客人一起用餐,直到客人用餐完毕,方可离桌。
黄子铭和陈秋一边吃着地道美味的家庭午餐,一边津津有味地仔细听着,他们也向叔叔阿姨和航航介绍了卢旺达人的食物结构、饮食习惯,烹饪方法等。午餐在大家愉悦地交流声中结束了。
灿烂的秋日暖阳,透过窗户,洒向阳台。绿得鲜亮的植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户外的美景,送来徐徐清风。在美好的秋景秋色里,航航爸妈带领他们俩漫步在世纪花园的小区里。整洁的小区,美丽的绿化,排列有序的高楼,完备的配套设施,蓝天白云的天空,让他们连声说:“这里太美啦,比总统府都美丽漂亮!中国人真是太幸福了!我也要做中国人!”他们还调皮地说:“老师,你是卢旺达人,我们是中国人!”
“哈哈,你们不是中国人,是卢旺达人。”他们的话,让我们快乐地笑了起来,“你们来中国参加‘汉语桥’,不只是来参加比赛的,你们要利用这个机会,了解认识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回去带动同学们,努力学习、学好汉语,争取来中国留学深造,学回先进的东西,回去建设卢旺达,让卢旺达也像中国一样美丽富裕。”
“哦,对对对!老师,您说得对极了!”黄子铭伸出大姆指,顽皮地笑着直点头回应道。欢声笑语中,大家相互道别、互祝安好!
22日,参加完云师大附中呈贡校区“相聚师附呈贡,共筑友谊之桥”汉语桥中外中学生联欢会,陆宇华和她妈妈来接黄子铭和陈秋。一见面,三个小伙伴就聊开了,中英文混用,天南地北。看见他们一见如故的样子,大家很是开心。宇华的妈妈向我介绍了她和宇华为两位外国同学安排的活动内容:品尝少数民族风味的美食,让他们了解中国多民族的文化特点,记住中国有56个民族;参观大观楼,了解大观楼著名的长联;宇华亲自教学生做蛋挞,一起喝下午茶,让学生了解一下云南名茶普洱茶;再教他们捆扎花束,作个纪念。
对他们内容丰富的安排,我们非常感激。宇华妈妈说,既然参与了“汉语桥”这个活动,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要让远方来的客人有所收获!她的话让我很感动,在我们向前的任何一个脚印里,真不知有多少人在为我们默默地辛勤付出,帮助我们一起推动汉推事业这艘大船,高高扬起宣传中华文化的大旗,勇往直前!
也许是为了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地理课本上关于云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知识,天,竟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了。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今天计划的实施和大家的心情,一行人首先直奔傣族饭店而去。路上,热心的宇华妈妈告诉他们中国有56民族,55个少数民族,问他们知不知道人数最多民族是哪个?“汉族!”他们的回答让阿姨非常开心。阿姨说,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有26个,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语言文化,有的还有自己的文字。阿姨对中国民族的介绍让他们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增长了知识。
当品尝着阿姨为他们点的美味傣餐,想起昨日宇航妈妈作的家常菜时,他们对中国人可以把同一种食材,花样翻新地烹饪做出那么多样式各异、味道不同而鲜美的菜品,感到非常惊讶,对中国人过着如此富裕的生活,感到十分羡慕。他们说,中国的食物太丰富了,就像海洋一样!
徜徉在滇池大观楼造型各异的菊花丛里,从未见过这么多美丽花卉的他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摆出各种姿势,到处拍照,似乎要把中国的美景全都装进相机,带回卢旺达,向家人朋友及同学们展示展示,让他们也感受感受中国之美。驻足大观楼前,听着宇华妹妹的讲解,看着那气势非凡的古楼,和那幅将云南所有美景描写殆尽的长联,他们对中国人的智慧,由此展现的博大胸怀,肃然起敬。
回到家里,心灵手巧的宇华带着他们,很快准备好了做蛋挞的材料。她一边教他们做蛋挞,一边教他们说汉语。当做好的蛋挞被送进烤箱烘烤时,阿姨也为给他们展示茶艺作好了准备,她要给他们介绍云南的名茶——普洱茶。她说,在中国,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喝茶。喝茶是一种文化,茶文化里蕴含着一个人生哲理:先苦后甜——刚喝的时候,它是苦涩的,喝过之后,嘴里润湿着的全是甘甜之味——生活就像喝茶一样,要先苦后甜。你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创造自己更美好的生活。
云南有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茶,叫普洱茶。普洱茶与别的茶不一样:别的茶有保值时限,一年或两年,时间长了就不是好茶了,而普洱茶恰好相反,保存时间越长,越是好茶,价值越高。茶树树龄越长,茶值越好。有句话这么形容普洱茶:“爷爷种树,孙子卖茶!”
普洱茶采摘下来,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制作时未经发酵的,叫“生茶”,发了酵的叫“熟茶”。很多人不喜欢喝普洱茶,因为它很苦。如果泡茶方法正确,普洱茶其实是不苦的。泡茶时,水温很有讲究。很多茶,只需要85度左右的沸水冲泡。水温高了,会破坏掉茶的营养成分,而普洱茶则不然,它需要100度滚开的沸水冲泡,冲泡后,立即倒出来喝,就一点儿都不苦,如果泡的时间长了就苦了,泡的时间越长,就越苦。
喝茶时,负责冲泡茶的人叫茶官,在饮茶的过程中,茶官不能让大家的杯子空着,要随时给空了的杯子倒茶。茶冲泡好,要先给长者或客人上茶,以示尊敬,这是中国人的礼仪。阿姨边讲,边向他们示范冲泡茶的方法:烧水,取茶入壶,洗茶,冲泡,入杯,上茶。随后,她让黄子铭做茶官,亲身体验一回茶艺茶道茶人生。
于是,黄子铭就像模像样地做起了茶官来:烧水、取茶、洗茶、泡茶、倒茶,敬茶。大家坐在一起,喝着黄子铭冲泡的普洱茶,吃着他们仨做的甜点蛋挞,阿姨准备的瓜子花生桔子石榴等,愉快地说着中国话,非常开心的美好时光,在亲切欢悦的气氛中,静静地书写着中卢友谊的历史篇章。
昆明,一个花的世界,一片花的海洋。没时间带他们去中国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观赏万紫千红的花朵,千娇百媚的花姿,阿姨就事先买回几种鲜花回来,准备在家里教他们捆扎花束。捆扎花束,看似容易的事儿,做起来却并没有那么容易:漂亮的玫瑰带刺,要先处理它们,剃掉它们的刺,然后选花枝、修剪、搭配、捆扎、整理,样样都是心灵手巧才能做好的活儿。当手捧亲自捆扎的鲜花,黄子铭和陈秋笑了,那特别开心的笑脸就如那绽放的花儿一样灿烂动人!
两天的家庭体验,让他们感受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有了深刻的体会和了解,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见。他们说,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收获很多。他们迫不及待地把这一切发在朋友圈,让他们的亲朋好友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这份快乐和见识。现在,他们更加坚定了继续学习汉语、学好中国话的决心和信心。依依惜别之时,黄子铭和陈秋无不感激汉语和“汉语桥”。他们无比动情地说,汉语让他们和中国家庭结缘美丽的中国,“汉语桥”架起了他们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回去后,他们要更努力认真地学习汉语,参加HSK和HSKK考试,争取早日来中国留学,对中国文化有更多、更深的了解,结识更多的中国朋友,学习中国先进的东西回去建设卢旺达,让卢旺达与中国一同发展和进步!他们要做卢中两国友好的使者,让卢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卢中友谊万古长青!
图一 品尝中国菜
图二 听阿姨讲傣餐文化
图三 钟玲阿姨为选手介绍普洱茶知识
图四 黄子铭做茶官
卢旺达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外派教师 陈晓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