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urce 发布
——卢旺达孔院第10届世界中学生“汉语桥”赴华选手长城行
深秋的北京,清晨的风,让人有些凉意,从宾馆大门走出的那一瞬间,迎面而来带着些许劲疾的风,清爽了人们梦意残留的头。
休息了一夜,从房间出来的黄子铭和陈秋看起来比昨天好多了。早饭时,食欲比刚到时有了明显的变化。但也许是文化差异,几天不大见蔬菜的中国老师们,个个都拿了满满的一大盘果蔬,搭配牛奶米粥、包子鸡蛋,而外国学生,特别是非洲的孩子们,只在盘子里放着几小段香蕉,油炸面食,外加一杯果汁。我微笑着提醒黄子铭和陈秋要多吃点儿,今天的活动爬长城、游颐和园是消耗大量能量的,不多吃一点儿,会没有力气的嘞。对于我的建议,黄子铭笑笑,陈秋的回答则很有趣:“老师,我们卢旺达男人不能吃太多,怕长得太胖!”
“啊,我知道了,陈秋,难怪在卢旺达到处都可以看到能被风吹跑的男士!”
“哪里哪里,没有没有啦,老师!卢旺达男人都很强壮的!”黄子铭一听,立马笑着反驳。
“好好好,今天就来展示展示你们卢旺达男人的强壮,怎么样?”我笑着缴械投降,“走,爬长城去,不到长城非好汉啰!”
“好的,老师,不到长城非好汉,耶!”
于是,餐厅里到处都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谈笑声。
早餐愉快地结束了,大家迎着清晨沁人心脾的凉风,踏上了登长城、做好汉的体验观光之旅。大巴载着来自五湖四海、青春洋溢、追逐梦想的年轻人,飞驰而去!他们心向同一座交流桥——“汉语桥”,怀揣同一个梦——“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
宽阔的马路,美丽的绿化,漂亮的街景,车窗两边不断掠过的俊秀美景,牢牢吸引着大家的视线,他们要把奔向“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时感受到的点点滴滴的美和感动,都永存心间,随时随地准备向别人讲述或展示。
滚滚的车轮把将要主宰未来的生命,从和平美好的现在,载回到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历史的叙述,被导游信手拈来,时而铿锵,时而委婉,把镜头从眼前回转,透过葱绿的世界,穿过硕果累累的金秋,向纵深推向历史的古远,刀光剑影的厮杀,血雨腥风的场面,筑墙护国的艰难,众志成城的决心,不畏困苦的世代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历经几千年的风霜雪雨,仍然巍峨屹立,何等震撼人心!
今天这里,风和日丽,大家吃饱喝足,徒手攀登,皆感万难千辛!遥想先辈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荒野丛林,粮草缺失,肩挑背扛,战天斗地,何其不易!这种敢于拼搏,勇于斗争,不屈不挠,负重前行的民族精神,已融于骨髓,成为基因,变成信仰, 行走世界!
长城,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抗争!当滚滚而逝的尼罗河水,消失了迈向世界的古埃及文明,当茫茫黄沙掩没了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当印度河的沙粒沉寂了名燥一时的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却走过了漫漫五千年,历久而弥新,磨砺而芳飞!如今的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大海的胸襟,圣贤的品德,包容分享的情怀,结交四方朋友,招来八方宾客。当其他文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时候,如雷贯耳的“学会中国话,朋友遍天下”的呼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响起,这是一个民族拥有的怎么样的欣慰与自豪!
用汉语言作墨,以“汉语桥”为笔,描画出这样一幅画景:当一群群肤色各异来自世界各国的年轻人,在险峻的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奋力向上攀登的时候;当不畏艰难登上最高点,一起指点中华秀丽江山努力用同一种语言交流的时候;当手拉手、肩并肩一起高呼“中国,我爱你!长城我们来啦!”的时候,该是一个怎样动人的时刻!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
登上雄伟险峻的居庸关最高峰火台,俯看陡峭的山峰,回想历史,展望未来,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伟人毛泽东当年南征北战,面对失利和困难,仍然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决心以伟人为榜样,在生活和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都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发扬勇于攀登的精神,向着顶峰不懈努力,让自己的汉语水平更上一层楼,谱写一曲同样豪迈的壮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图一 居庸关脚下合影
图二 快乐“武”起来
图三 卢旺达好汉舞起来
图四 登顶师生合影
卢旺达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外派教师 陈晓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