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教研,成长的阶梯

——关于卢旺达孔院教研系列活动的收获与思考

        不知不觉中,来到卢旺达已经三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感受到了卢旺达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严谨的办学和管理理念。这三个月是我求知的三个月,成长的三个月,蜕变的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孔院上下在张显院长的鼓舞和带领下,共同参与到包括集体备课、公开课展示以及集体评课在内的教研活动中来。通过集体备课以及课前说课的精心准备,公派教师和志愿者们燃起智慧的火花,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为课堂教学献计献策。新任公派教师们轮番上阵,为汉语学员们带来了一堂堂丰富而又精彩的汉语公开课。

        作为一名新进的孔院志愿者教师,我坦言,第一次踏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室,我毫无教学经验,仅凭着大学四年本科的书本知识,就在这么高的平台上开始实际的海外教学,心里还是没有底的。我想,如果不是来到这里之后,得到了孔院这个大家庭里每个成员的无私帮助和指导,我是很难有勇气站上讲台的。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人会轻易地给你机会,得到的都不是偶然。但是在卢旺达孔院,我们就得到了这次机会:精研教法,深思教学,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光说不练、光教不研都是表面工夫,一个人的智慧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有限的,这就是要参与到集体教研学习活动中的原因。通过教师们的集体备课和公开展示,我们可以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借鉴不同的教学模式,比较不同的教学风格,让视野和思维更加开阔,使教学更加“有备而无患”,接受意见的同时又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大大降低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在集体备课以及课堂展示的过程中,从马淑娜老师身上,我发现课前复习可以设计得灵活而完整;从李晓琴老师身上,我认识到教学的成熟在于日复一日地不断积累;从张旭光老师身上,我学到了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将趣味性和严谨性相结合。这些发现和获得,在带给我激励的同时,也让我开始不断反思和总结:为什么老师们可以做到这些,与老师们相比我的不足和缺点在哪里,我该怎样去学习和借鉴,我要养成自己怎样的教学风格……这些问题,都在不断地催促着我去思考,去探索。“见贤思齐焉”,其此之谓乎?

        集体评课固然可以让人借鉴每位老师身上的优点,然而,评课的意义,却不仅仅只是关注好的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找出不足之处,由此而思考怎样才能做到更好。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惟其如此,评课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突显出来,评课的作用也才能更好地指导实际的教学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教师课堂用语的简洁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就提醒我,在自己的教学中,要注意做到教师指令简洁高效;有的老师教学重点难点不够突出,课堂教学平均用力,由此我就意识到,备课过程中,要深刻挖掘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课堂操练非常重要,然而简单地重复,机械地提问,这些都使得课堂沉闷无趣,在这一点上我认识到,操练的手段和方式要多样,要丰富,要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和动力,教师备课要精研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不能被自己固定的模式所束缚。除此之外,包括板书设计、课堂提问设计等问题,也引起我不断地思考。

        这段时间的教研让我受益匪浅,诸位老师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刚出大学校门的我而言,非常受用。这个精益求精、追逐完美课堂的过程是吸引人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正如教师手里的粉笔和教案,这些都是教师立身的根本,只有不断地打磨,才能使自己站得更稳。通过评课,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寻求改进的方法,力求在下一次的教学中不会再出现类似的遗憾;通过评课,知道自己的闪光点在何处,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个性和色彩。“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礼记·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相与为师,并肩共进,“比、学、赶、帮、超”,我想,这应该就是教研的目的和境界了。

 

图一  教师集体备课

图二  集体评课

 

卢旺达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志愿者  兰天慧/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