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教研促成长 实践悟真知

——卢旺达孔院教研活动感悟

        “比、学、赶、帮、超”,是张显院长对于孔院教师及志愿者的殷切希望与要求。老师们不仅要在孔院能服务于国际汉语教育推广工作,在今后的个人职业生涯中,也能服务于国家建设。来到卢旺达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半个月以来,孔院的教研活动一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一次次的集体备课、听课、试讲和评课的过程中,我有机会学到了很多宝贵经验,也在不断反思着自己的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刘延东副总理在全球孔院大会上提出“三教(教师、教材、教法)”问题。其中,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决定了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扎实汉语知识基本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沉淀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只有充分备课,才能上好一堂课。

第一、备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摸清学生的真实水平。使用恰当的语速及课堂用语、确定教学的难易程度以及授课内容的多寡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卢旺达孔院的学生是大学生以及一些社会生,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非常明确:申请奖学金去中国留学或者是做生意。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怎样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提问,抽哪些学生进行操练,采用哪些方式,如何操练才能使学生由已知过渡到新知,预判自己的教学设计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第二,备教材,做到了然于胸。

        吃透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整体把握教材的难度和进度是确定每一堂课难度和进度的关键。只有做到吃透教材,才能做到了然于胸,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是判断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对于重点内容要舍得下功夫、花时间,在提问、板书、讲解、操练、总结等阶段,均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精力集中,目的明确,弄清搞懂,印象深刻。对于难点和复杂的问题,可采用创设情境举例、类比推理等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每节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点、新旧知识之间是有内在的、紧密的联系的。老师只有钻研教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前呼后应,条理清晰,才能打造有效课堂。

第三,备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应借鉴以往优秀的经验,每次应有所创新,有所改正。不能固守成规,一成不变,形成教条主义。老师要看到学生的差异,授课内容的差异,调整自己的教法。

        通过一系列的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我看到了别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亮点,并学到了他们的好方法。也通过这样的形式,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汉语课堂,有备而讲,课后反思,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汉语推广工作,让更多的卢旺达学生喜欢上汉语,爱上中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以及不断前进的动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定当砥砺前行!

 

图一  老师们集体备课

图二  集体评课

 

卢旺达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外派教师  马淑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