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urce 发布
第一次看见她,就让我很诧异!虽然,来马萨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参加竹编技术培训的人,无论文化层次,还是年龄大小,或是生活环境、家庭条件,都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但像她这个年龄来学竹编技术的妈咪,的确并不多见。
她没有那种肥硕庞大的身躯,显得有些瘦弱,好像大一点儿的风都能把她刮跑似的。她个子高挑,总是头裹鲜亮的头巾,身着合体的衣裙,肩挎一个颇具卢旺达民族特色的花布布包,给人一种干净利索的感觉。因为身着紧身裙装的原故,她总是款步而行,在参培学员中,显得很是别致典雅。因为年龄与母爱的完美结合,大家都很敬重她。
她的卢旺达名字叫Serapie Uwimbabazi,她的中文名字叫马米。因为,在卢旺达人们对已婚女性都称为“妈咪”,以示尊重。在给学员取名儿的时候,我想把对她的尊重表达出来,便给她取了这个名字,谐了“妈咪”之音,也寓意她生活里有“马”,有“米”,以表达对她的良好祝愿,希望她能够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卢旺达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国家,国土面积仅有2.6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多万,是世界上十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农牧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战争的影响,加之资源匮乏,土地又十分贫瘠,农业技术非常落后,粮食自给严重不足,平均年缺粮30%左右。对于像马米这样没有土地和技术,受教育程度又不高的家庭来说,生活的艰辛真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现在,尽管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在卢旺达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却不是人人都能克服或跨越的,加之,职业培训中心的学生因生计问题,更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介于此,有很多学习者,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会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知识程度的加深和遇到的困难、障碍的增多而懒于学习,或停止甚至放弃学习。对于马米来说,除了这些困难之外,她还要面对别的学员所没有的问题和障碍:她的家庭、年龄和语言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卢旺达人除了说卢旺达语外,有部分人还会法语和英语。马米会说卢旺达语和一点点法语,根本不懂我们教学时所用的中介语——英语。虽然有英语语言的自然环境,但马米一点儿英语都不会,现在要在没有自然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来学习一种比英语难上几十倍的、号称世界上最难语言的汉语,其不易真是可想而知!
但,马米却用坚韧不折的蒲苇精神,支撑着自己。不管生活和学习有多难,只要没被别的事儿耽误,她就一定会来学习太极和上汉语课。无论是学习竹编技术,还是学习汉语或太极,她都学得非常认真。
图一 马米在认真学习竹子加工技术
想想在岗前培训时,没有一点太极基础的我,虽然还知道一点儿太极文化知识,学起太极来仍然感到有些吃力,而马米不但没有太极基础,连一点儿太极文化也不知道,还要克服一袭很不适合运动的民族衣裙的束缚,她却十分执着地跟着我一招一式的学习、练习。云手、勾手、转身、下势……一个又一个的动作,让很多年轻的学员都望而生畏,可马米却毫无退缩之念。在太极课里,她显得那么别致、美丽,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上汉语课时,她每次都迈着坚定沉稳的脚步,轻轻地走进教室,在教室右边第二张桌子侧边靠墙的一个固定地方坐下,有条不紊地拿出本子和笔来,睁着一双闪光的眼,目不转睛地盯着讲课的我,仔细地听着,不时地在本子上写写记记。每当我看见这双眼睛,我都会感动不已:如果换做是我,在如此艰难的生活中,在这般困难的处境里,我会不会如她这般冷静淡定、从容不迫地学习和生活?!
根据竹编组教学点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不懂英语的实情,我找了一个英语较好的学员当翻译,作我的教学助手,为大家把英语译成卢语,帮助学员们减少一点学习障碍,马米为此感到非常高兴。但是,我知道,不管她如何努力、如何用功,汉语学习对于她来说真是太难了。课堂上,我总想多给她练习的机会,可她总是很羞涩很歉意地笑笑,向我摆手示意她不会,我努力给她鼓励和安慰,以增加她开口的自信。当简单的单词从她的嘴里嘣出来时,全班同学都会给她热烈的掌声,她却更见羞涩和歉意。这让我为此很难受。我知道我的坚持让她有多为难,她得鼓足多大的勇气!
图二 马米在认真听老师讲课
为改变以前因为“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动手写汉字的能力极差的局面,张显院长要求所有教师,从学员开始学习汉语时,就要教他们动手书写简单的汉字,培训他们的动手能力。而动手写汉字,对于祖祖辈辈都认读书写字母的卢旺达人来说,又是多么难的事啊!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哇哇哇,一大堆的难路虎!横、竖、撇、捺、折,写出来总是歪歪扭扭的,像卷着卷儿的山羊胡,倒蛮像漂亮的画儿。若大的汉字,还要求写在小小的田字格里,莫说四个小方框构成的田字格,就是九个或十二个小方框构成的田字格,也、难以装下这汉字啊!于是,学员无不感叹:这汉字真难写!而马米总会在下课的时候,拿着本子来找我,让我帮她把当天学习的汉字写在她的本子上,她回家后好照着写。当我写的时候,她总是很认真地观看着。当下次来上课时,不用我说,她总会自已把作业拿来让我检查,对于她写错的字,我会再一次写给她看,她也总是认真地看,然后自己再写一两遍给我看。不过,说实话,她的汉字写得哪像是汉字啊,那根本就是圆体的字母画!
但,她的坚持不懈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图三 课后,马米在跟老师学习写汉字
6月23日周五,下课前,我告诉学员们,说27日我要回国休假了,26日周一将是我们的最后一节课,希望大家每天跟着老虎同学练三遍太极,回家后找时间复习巩固我们学过的汉语,坚持大声朗读,每天写五个简单的汉字,鼓励大家坚持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为美好的未来不停奋斗。没想到,下课后,马米一如既往地拿来本子,请我把要写的五个汉字写在她的本子上,然后问我有没有时间,她想和我聊聊。通过这次交谈,我了解到了她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现状。在困苦和艰难面前,她弱不禁风的外表下面藏着一颗多么顽强的心!让我震撼不已!
马米生于1969年,今年48岁,有6个孩子,最大的是女儿,今年28岁,已出嫁,最小的16岁。最小一个孩子出生不久,她就失去了丈夫。丈夫走后,她一个人艰难地为整个家撑起了一片天,独自拖拽着六个未成年的孩子,在荆棘丛生的生活之路上,艰辛地行走。一家人的生计全靠她做点小生意,或打临工挣点钱维系。生活的艰难,对于她来说,真是难以想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坚强的毅力啊!
她说她知道学习汉语对于她来说很难很难,但是,她还是希望能坚持下去,她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哪怕学得很慢,学到的不多,她也不会停止或放弃。她喜欢中国,喜欢中国人,喜欢汉语,喜欢我给他们上的文化体验课,特别是中国的美食文化体验课。这让她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看到了希望。马米说中国给卢旺达的帮助很多很大,中国人给卢旺达人带来了可以改变贫穷的技术,中国人的善良和友好让她很感激。
马米告诉我,如果她懂一点儿汉语,哪怕是一点点儿,对她学技术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她说当她能听懂师傅的一言半语时,她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有了十足的自信和十二分的自豪!当周围的邻里相亲得知她在跟中国人学技术,还在学汉语、学太极的时候,都向她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和敬佩的眼神。她希望学会中国师傅教的技术,能多挣一点儿钱,让家里的生活过得好一点,让孩子有机会进学校去念一点书,接受接受教育,以改变他们的人生和未来。今天突然听我说要回国了,她很失落,有些难过。她感谢我对她的帮助、鼓励和关照,很羞涩地邀请我周一去她家坐坐,看看。她还说,真希望将来有一天,她能去中国,亲眼看看那个迷人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接着,她低下头,马上小声地说: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我本期待着周一对马米家的拜访,还盘算着看能不能给她一点较为实际的帮助。不料25日周日晚,我被通知26日周一是卢旺达的公共假日,放假一天,不上课了。于是,我失去了去她家看看的机会。
图四 马米在与汉语老师交流谈心
回国后,回想起马米在马萨卡学习的情景,她与我聊天时,告诉我她的邻居知道她在学中国技术和汉语,还“会”中国功夫——太极,他们都很羡慕她时,溢满她脸上那神采飞扬的自豪感,和她那对生活的憧憬,对未来充满希望放光的眼神,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消散:在她身上体现出的,不畏困苦与艰辛,用宽广豁达的胸怀包容生活的苦难,用向上进取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精神,是那么平凡而崇高,那么普通而伟岸!真值得我好好学习!
马米的故事,让我心潮起伏。从中我深刻意识到了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和非同一般的重要性,也进一步领会到了张显院长为我院制定的“三化”办学目标中“职业化”“全面化”办学理念,为在各层次卢旺达人心中播种理想,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以及实现中国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良愿具有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汉教让无数像马米一样的人探知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汉语和中国技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汉推为在各民族和各国间架设起了一座座“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桥梁,让民心相通,让民族相融,让世界进入“和平、发展、合作、共羸”的新时代!
民心相通,通在语言;民族相融,融在文化;世界和平,平在共同进步、一道发展!国强民富,是“中国梦”,也是“世界梦”!
卢旺达大学孔院外派教师 陈晓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