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人生在勤 不索何获

——写给第十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卢旺达赛区的师生们

        第十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卢旺达赛区总决赛已经圆满落幕了。告别了循序渐进的赛前培训,告别了紧锣密鼓的赛事准备,也告别了扣人心弦的赛场比拼,如今一切都归于平静。在这平静之中,当我翻看那些和比赛有关的图片和影像的时候,那些在灯光下并肩努力时的影子,那些在书桌前苦思冥想时的眼神,那些在舞台上释放自我时的欢笑,还有那些走下舞台时师生们的紧紧的拥抱,都又将我带回了那段难以忘怀的日子。努力,信心,拼搏,汗水,还有成功的喜悦。往事历历在目,似江波翻涌荡游心头,而它们也都化作文字,娓娓诉于笔端。

 

北部省中卢友谊女子中学孔子课堂

        五月初的复赛结束后,参赛选手们便投入到了紧张激烈的决赛备战中了。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学生们不仅要能更好地用汉语进行独立的演讲,而且要加强中国国情、中国文化、语言汉字等各方面知识的理解能力,更要丰富自身的才艺。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比赛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非易事。为备战决赛,参赛选手们必须要准备一份行之有效的备战计划和学习方法。

        第一周,参赛选手与自己的汉语教师一起,讨论并撰写演讲稿内容、搜寻并打印各届汉语桥题目、选择才艺展示方向。经过第一周的精细准备,在接下来的三周时间里,参赛选手则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练习。

        首先,在个人演讲方面。考虑到演讲过程中的汉字的发音、自身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方面的因素,三位参赛选手都不约而同地把演讲放在备战决赛的重要阶段。因此,她们从第二周开始就花费大量时间在练习自己的演讲上。从最初的汉语教师领读、自己跟读,到在高三学生帮助下朗读,再到自己背诵演讲稿,在这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一次又一次的背诵之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人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演讲内容的记忆。在接下来的第三周里,参赛选手们主要针对演讲过程中的语调,语速进行强化。为提高效率,汉语教师提前在手机里录制好三篇演讲稿。当一人自我背诵时,另一人跟着汉语老师练习语调语速,最后一人则跟着手机录音不断地练习。在备战决赛的最后一周内,选手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演讲时手势的使用上。

        不断重复地朗读并没有打击学生们的积极性,为了能够演讲的更加自然,她们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知画说:“老师,在演讲’我爱中国’这句话时能不能加上这样一段手语?”“老师,这几句话我能不能用唱歌的方式演绎出来?”……

        演讲虽然重要,可是知识竞答同样不可小觑。

        第一周搜集打印出试题后,第二和第三周主要是在汉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这些知识。关键词记忆法、联想法、图像法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创造出来许多种记忆方法。在最后一个星期里,她们又根据知识竞答的模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模拟。

        选手们非常重视这次的中学生“汉语桥”比赛,在复习知识竞赛时也提出了许多的建议。演讲练习刚结束,选手紫薇就走过来说:“老师,你能不能在周二时给我们做一些测试?” “老师,这道题目能不能这样理解记忆?”……大家你言我语,都希望自己能够做的更好。

        能歌善舞的三位卢旺达学生利用自身优势,选择歌舞表演作为自己的才艺展示内容。继第一周选定才艺表演内容后,第二、三周主要侧重于中文歌曲跟随音乐伴奏来练习演唱。到了最后一周,她们又根据所选歌曲的特点开始排舞。为了能够更好的呈现节目效果,选手们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闫丽说,“老师,我觉得如果我们穿传统服装会更好看”;紫薇说,“老师,主唱应该边唱边跳”“老师,我们需要柠檬作为道具”;知画说,“老师,你能不能再给我打印些《大中国》的歌词,我想让伴舞和我一起唱。” ……

        “学会中国话,朋友遍天下”。在学习汉语以及在“汉语桥”比赛的过程中,我们结交到了许多许多的朋友。汉语是一座桥,连接你我他的交结之桥;汉语是一艘船,承载友谊,驱轮远航的友谊之船。

 

南部省布塔雷国立高中汉语中心

        在布塔雷中学,通过复赛的是周江、王小龙和陈秋。这三位同学各有所长:周江擅长唱歌,在复赛的才艺展示环节获得了最多的观众支持;王小龙沉着冷静,在舞台上的表现落落大方,自有一种山雨欲来、我自逍遥的令人信服的气魄;陈秋吐字清晰,每个音节的发音特别准确,而且记忆力极强,在笔试环节获得了满分。在汉语知识问答环节,我们选取了第八届和第九届比赛的汉语知识试题来作为问答内容。选手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记忆这两套试题的全部内容。这对于只有HSK二级水平的三位选手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选手的优异表现,靠的是老师的培训加上选手自己的努力。首先,老师在教选手记忆时摒弃了依赖拼音的思想,直接培训只有汉字版的试题。仅依靠汉语拼音,不利于记忆。因为一个汉语拼音可以代表很多个词语,但是汉字则完全不会,一个词语的意思也基本固定,这有利于选手在掌握意思后去有效的记忆。其次,逐道题的培训。培训时多给选手直观的印象。如在培训中国地理常识的时候,带上地图,直观的展示中国有几个自治区,分别是哪几个直辖市,哪个省的面积最大。最后,培训后给选手一定的记忆时间,然后脱离文本问答。选手听后选择答案,这样提高了选手记忆的难度,却降低了在决赛时的难度。在没有文本的情况下都能完全答对,何况是有在有幻灯片展示的时候呢?

        演讲稿的背诵和准确的发音对于选手而言是最大的两个难关。为了克服背诵的难关,演讲稿并不是直接由老师写好之后让选手背诵,而是让选手写出自己的英文版演讲稿,老师根据每个段落的大意翻译,再稍加润色。为了训练选手的发音,老师以极低的语速录好每个选手演讲稿的音频,让选手先听,后跟读。再在选手朗读的时候为其录音,播放二者,让选手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再现场朗读示范引导选手改正。

        才艺展示是比赛中的亮点,而为此所做的准备,也是重头戏。陈秋的才艺是快板《大中国》。因为他的汉语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快板的节奏感鲜明,与他的个人特色相吻合。唯一需要的发音准备就是把快板的稿子背诵下来,这正是陈秋的强项。在训练快板的时候,陈秋一遍遍的观看快板表演的视频,不断尝试,也不言放弃。陈秋是一个性格活泼的学生,在快板表演的时候,他也充分展示了这一点。活泼轻快的语气,灵动自然的表情,铿锵有力的节拍充分地展示出了他自己的风采。

        周江的才艺是歌曲。周江是布塔雷中学唱诗班里的成员,他对于节奏有很好的把握能力,因此汉语歌曲更适合他。《新贵妃醉酒》这首歌曲传唱度高,而且也较为独特,他的嗓音刚好合适。周江在学习的时候极为刻苦,一遍遍地听原唱学习,老师也是一遍遍地示范纠正,不厌其烦。最终表演时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王小龙的才艺是诗朗诵《再别康桥》。不擅长背诵的王小龙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背诵下了这首诗歌。为了领会诗歌里表达的感情从而更好的朗诵出诗歌的韵味,他不断向各位老师请教,即使是课下的几分钟,他也会让老师为他示范。私下里花了很多的功夫去捉摸这首诗歌。

        汗水浇灌成功。正是有了师生们的努力和汗水,才灌溉出这些美丽的汉语之花,让他们在“汉语桥”的舞台上绽放出最美的那一面。

 

东部省阿卡盖拉国际学校

        高尔基曾经说过:天才出于勤奋。

        第十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卢旺达赛区决赛终于尘埃落定,回顾过去的三个月,从初赛、复赛再到最后的决赛,每个阶段对于阿卡盖拉国际学校的选手们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和磨练,冠军的背后是无数的汗水与辛酸。初赛,65名选手报名参加,在比赛的当天,有很多选手退缩了,但是仍有很多选手站上了这个舞台,从他们站上这个舞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火中,他们将要面对的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努力。但他们知道,今天付出的努力,就是明天最好的回报。

        复赛,现场来了五百多名观众,观众不绝于耳的掌声正是他们这一个月来所付出的最好的见证。复赛过后,胜出的黄子铭,周萌萌,马丁就马上投入到决赛的紧张准备当中。去年卢旺达赛区的决赛,来自阿卡盖拉的伯乐和黄子铭只得了第二名和第三名,虽然他们只学习了一个月的汉语,但是在他们心里一直都憋着一口气,今年他们将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要拿冠军。

        从此,每天下午4点到晚上9点,操场、食堂、宿舍,再也看不到他们三个的身影,因为在这个时间段他们都窝在教室认真地准备。演讲——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刚接触汉语的他们来说实在太难了。首先,他们需要老师来润色他们的演讲稿。哪里该加修饰,哪里该加成语,哪里该加诗句,哪里该加时政,哪里该加文化知识,一句一句反复琢磨。然后,他们还要理解每一句演讲词的意思,还有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之后,一遍遍的开始朗读。每个字,每个词,都要发音准确。在这个阶段,他们经受住了巨大的考验,老师的要求非常严格:500字的演讲稿要先朗读20遍以上,演讲稿里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轻声和各种变调都一一归类挑出分别进行朗读;针对不同选手个别词汇发音问题进行重点纠音,比如黄子铭的“都”“自己”“仅仅”“歌曲里”;周萌萌的“周”“尊敬”,还有马丁的“重要”等,每个有问题的发音每天至少都要练习一百次以上。比赛结束后选手们还在开玩笑说:为什么我们能拿冠军?因为one hundred times(一百次)!

        演讲演讲,除了“讲”,当然还有“演”。首先要做到能熟记演讲稿,在熟记的基础上要注意每句、每段的速度和语调。选手们不但在白天练习,每天晚上回去后也会根据老师的录音不断地练习。除了这些,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也非常重要。什么时候与观众对视,什么时候与嘉宾对视,什么时候抬手,什么时候放手,什么时候向前走,什么时候向左右走,走几步,是大步还是小步,选手们都是一遍遍反复练习,如果效果不好立刻重头再来。就这样一点点,一步步的反复练习,从演讲,到问答再到才艺展示,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即使在比赛开始的前一个小时,各位选手还在紧张的准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那段饱经风霜的日子里,三位选手一路挺了过来,最终黄子铭夺得了冠军,向所有人证明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魄。

 

图一  汉语桥,我们为你加油

图二  跟老师在一起最开心

图三  我是冠军

图四  赛后合影

 

卢旺达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  李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