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华文化耕耘的“苦行僧”

——学生们眼中的张院长

前言

        卢旺达,一个美丽的国家。它被誉为“千丘之国”,但它深处内陆,无论是交通,还是信息都相对闭塞。自从重庆师范大学于2009年在卢旺达大学开办孔子学院以来,一位中国文化耕耘的“苦行僧”——张显院长,来到了这块美丽土地上,慢慢耕耘着,开拓着,让千丘之国的人们开始了解中国,了解世界。自从我赴任以来,耳濡目染着他的一切,每一天都被感动着。尤其是从学生们口中听到的种种事迹,催动着我要把这些真实的情感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心,和我一样地感动。

 

铁肩柔肠的孔子学院“家长”

        现在,我们孔子学院共有17名中国教师,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就是张显院长。张显院长于2015年3月到任,他以铁肩挑起在卢旺达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重任,不辞辛劳,事事躬行。现在,汉语教学点不仅普及到了卢旺达大学各校区内,而且也开设到了卢旺达的中学校园内。在张显院长的领导下,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仅2016年9月就向中国输送了75名留学生。今年会有更多的学生前往中国留学。

        张显院长对待工作,开拓进取,任劳任怨,一副铁骨丹心待事业;对学生则是和蔼可亲。学生们总是说,院长像父亲一样关怀着我们每一个人,关爱着我们每个黑皮肤的孩子。他在课余时间会教我们说中国话,教我们中国成语,当我们取得进步的时候,他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了我们努力学号汉语的信心。他组织并带领我们参加各种高层次的社会活动,比如参加中国的“欢乐春晚”文艺演出,中国大使馆的文艺汇演;让我们了解世界,组织我们参加赴中国的“秋令营”,等等。学生们的言语中,充满了对院长的感激。

        院长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就像关爱他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一次,院长发现孔院的一位同学,情绪低落,并准备辍学。院长亲自去家访,知道他父母都去世,成了“孤儿”。张院长不仅安慰他,开导他,还资助他继续学业。今年这位同学在汉语水平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准备到中国留学。当学生向往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张院长不仅仅是卢旺达孔子学院院长,在学生眼里,他更像是学生的家长。

 

张院长的“文武之道”

        卢旺达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张院长的指导下,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创立了中国文化艺术团,团员都是孔子学院的汉语学生。学唱中国歌曲,学跳中国舞蹈,学生们从中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学生们常常对我说,张院长经常告诉我们,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可以提升我们的精神风貌,学习中国古诗词可以提升我们的人文修养。学生说,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古诗词的平仄韵律,还欣赏到了诗词的绝美境界。他们知道了什么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明白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欣赏到了“遥望瀑布挂前川”的气势磅礴。在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他们知道了“苟不教,性乃迁”的含义;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学生们了解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思想。这一切,学生们说,都离不开院长的悉心指导。

        卢旺达民族不仅是能歌善舞的,还是一个崇尚功夫,闻名遐迩的中国功夫深受卢旺达人民的喜爱。了解到这一点,张院长便一直大力推广武术教学,使之成为我们的特色,也圆了很多卢旺达学生的“功夫梦”。张院长多次与卢旺达的媒体接触,带领我们的武术教师走进卢旺达电视台。2016年10月,孔子学院武术教师程涛和他的武术学员马自强一起,通过电视频道向卢旺达传授中国功夫。马自强说,那一天,当他看到自己的老师在台上展示功夫的时候,他看到旁边的主持人竖起了大拇指,不住地赞扬。那一刻,他非常激动。学生跟我说到,那一刻,他心中非常感激张院长,因为,是张院长对武术的大力支持与推广,才让他有了接触中国武术的机会,圆了自己的功夫梦。

    

        来到卢旺达孔院的每一天,我都能听到很多学生们对孔院的感激,对张院长的感谢,而他们的这些话语,也深深地打动着我。我常常自己思索,从特色孔院到“三化”办学,是什么让以张院长为代表的孔院老师们这样忘我全心地投入呢?是对责任的自我认同?是对使命的自我坚持?还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发自内心的坚守和爱?我想,无论是因为什么,从我迈进卢旺达孔院大门的那天起,我也将要和张院长一样,竭心尽力,在汉推的道路上,继续耕耘下去。

 

图一  张院长指导学生练习太极拳

图二  孔院学生与张院长合影

 

卢旺达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外派教师  谭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