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追梦非洲的重庆少女

        2012年8月,我校毕业生何小丽,作为一名志愿者,到卢旺达开始志愿服务工作。

        卢旺达位于赤道边缘,因地处东非大裂谷西端海拔较高之故,气候并不似的那样炽烈与灼热。这里宜人的气候条件是许多中国人对此恋恋不舍的一大原因。街道的干净、整洁,良好的卫生环境被誉为非洲的瑞士。但是,优越的气候条件也让卢旺达成了疾病高发地区,境内埃博拉、疟疾、阿米巴等危险系数较高的疾病众多。

       卢旺达的小战争、冲突以及暴恐袭击连年不断,安全局势一直不容乐观。从孔院建立到今年的五年时间里,累计已发生超过十起暴力袭击时间,最危险的一次手榴弹袭击时间,位于孔院仅200米外志愿者们经常乘用公交车的公交车站。

       卢旺达的生活是异常艰辛的,这里的物资比较紧缺,国内普通的蔬菜和日用品,在这里不是价格昂贵,就是货品空缺。这是一瓶纯净水都至少要三元的国度,这是自来水里时常有虫子的国度。卢旺达这个小国家,娱乐活动较为匮乏,连普通的购物超市也比较少。

       由于以上的各种原因,能够在卢旺达长待的年轻人,是真的不容易的,而在卢旺达长待且能尽心尽力地干好工作,显得更为珍贵,在她身上,真的体现出了一个真正志愿者的风度。

       这两年的志愿者经历,必将让她终生难忘,也必将让她受益终生。无论如何,她也忘不了当地人如火般的热情、忘不了第一次上课前的担忧与紧张、忘不了第一次留学生欢送会前的悉心准备、忘不了和当地人一起跳起火热的Intore舞蹈、忘不了收到学生礼物时的开心、忘不了得知学生HSK考试通过后的激动。

       在卢旺达,他关注着卢旺达人的文化,在她的一篇资料中,她曾这样写道:“这里的人们懂得如何享受生活。有时,当我们一味地批判别人,始终觉得自己的见解是好的是对的的时候,是否也该停下来反思一下,事实是否果真如此?评判事务的标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乃至不同的地区都有所不同,何必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事情再得出别人如何落后的结论?尊重与了解,在如今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走出国门的我们而言,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是一件必要且必须的事。只有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我们的文化传播、语言教学才能被对方主动接受,从而从心底萌生好感,愿意继续了解、学习。了解对方的文化,无论是对于语言教学还是文化交流,都是百利而无一弊的。古语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将此古训应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也同样适用。”

       作为一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究生,她曾对卢旺达及非洲以颜色为突出代表的视觉文化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她的一篇资料中写道:“他们的国旗,颜色最多的是黑、红、绿。又比如在东非盛行的Tinga-Tinga的绘画风格,更是将色调集中于红色和黑色。……感受他们对颜色的偏好,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性格。最典型的莫过于卢旺达国旗的演变:由红黄绿三色变成蓝黄绿三色。为什么有这样的改变,一切皆因为二十年前的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很多当地人对红色产生了畏惧感。由此,我们的很多东西便有意识地回避红色,比如我们的衣着,背包等。又比如在这里,粉色是坏人的颜色,只有嫌疑犯才会穿上统一的粉色囚服,所以我们自然也需要去回避这样的一些颜色了。了解对方,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对方,……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文化的共通性,将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接受。眼下,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尊重与了解,是两个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词”。

       在卢旺达的两年,她的主体工作为汉语教学。从a、o、e开始,她陪伴学生们走在汉语学习这条并不平坦的路上。她用自己的青春浇灌着她的对外汉语梦。她的青春,因为有了卢旺达这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多姿多彩。今年七月,她的学生马伟将作为卢旺达孔子学院的第一个汉语桥选手去中国参加比赛,希望他能承载老师的期待,在汉语桥之旅中表现出色。

       除了常规的语言教学,她还积极参与了各种文化活动和科研活动。春节、劳动节、儿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等,借着节日活动,她或策划,或主持,又或总结,她和志愿者们一起,为卢旺达人讲诉中国的风俗文化和相应的汉语知识。这种活动促教学的方式,已经成为卢孔院的一项新的教学工作。她和志愿者们还一起组织了很多的专题活动,如“中国文化进校园”,“中国文化知识竞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而针对在卢华侨华人,她和志愿者们在院长带领下,更是举办了华卢诗会,华卢周报等活动,为在外中国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享受。文化活动之外,她还参与完成了诸如“汉字文化项目”“中外文化差异比较”“武术汉语项目”等等的科研活动。

       两年的志愿者服务,她表现得非常出色。同时,这段经历让她获得了很多的成长。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国家的富强,源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让她及和她一样的广大志愿者们有机会走出国门,怀揣着从恩师们那里汲取的知识,在国外成为这群洋学生的老师,在国外种上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种子。不久的将来,这些种子就能够破土而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中外友好的发展坚定坚实的基础。

       梦想,是需要实现的。实现梦想,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作为一个行走在对外汉语之路上的年轻人,她及和她一样的志愿者们的梦想,就是让全世界的人都会说中国话,让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只要秉承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她们的梦想就定能实现!这就不仅是她和他们的梦了,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梦,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