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追梦非洲的重庆少年

       2011年,我校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的程涛同学,有幸成为了卢旺达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的一名志愿者,平等而自豪地走出国门,带着他的对外汉语梦,走向了非洲卢旺达火热的土地。承载着先人的梦想,他和广大的志愿者们所肩负的,是不辱使命,不辱先人的努力,将汉语和中国文化带给这个世界,将中国带给这个世界。

       从在这个热情的国度开展第一节武术体验课,到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的开展,到武术俱乐部的成立,到和卢旺达本土众多优秀中国武术俱乐部的交流合作,再到和卢旺达体育文化部下属的中国武术协会的合作,到第一本卢旺达语武术体验教材的编写,到卢旺达纪念大屠杀二十周年中国武术比赛的举行,三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学员们一起飞快地成长。卢旺达武术学员们也从最初马步的歪歪斜斜,东倒西歪,健壮却无力的拳头,稍加训练就大呼累和痛,到如今的从不言弃,精气神饱满,时间赋予了他们充实的成长,这是他与卢旺达学生和广大的武术爱好者,一起编织的中国武术梦。今年,他的三徒弟马伟即将来中国参加“汉语桥—第十三届大学生中文比赛”,希望他的学生,可以承载着他的努力与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中国武术梦,也能够在世人面前,展示卢旺达人民的中国梦。

       武术课上,他时常传授学员们武德和武哲。让他的学员们不再单纯地把武术看成一种搏击术,而是一门真正的艺术。从习武之尊师重道,到修身养性,到勤奋拼搏,到道法自然,他不仅注重学员们武术技艺的进步,更重视他们精神修为的提升。除了这些,他还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对外汉语人,他提出并一直着力研究的“汉语、文化、武术三者结合传播策略”,即通过武术,激发他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在他任期的试验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三者融合之下,不仅互相促进,而且,更让学员们的学习变得自主而勤奋。现在卢孔院的武术俱乐部里面,聚集着怀揣这三种不同出发点的人,却融合在一起,变得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在他努力编写的《武术汉语》武术和汉语普及教材中,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也努力想达成这样的一种良好效果。

       很多时候,“迷茫”一词,萦绕在对外汉语学生们的心里,无所适从。甚至有人说“对外汉语就是一个梦,一个永远做不醒的美梦”。但在他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他心底里的志向——走上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舞台,在某个异国他乡的讲台上,播撒理想的种子,培育着异国他乡那些求知的花朵。

       除了武术,他还负责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教学。为人师表,为了这些洋学生的师表,正如我校的校训一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任期内,他不断地阅读一本本教材和专业书籍,认认真真的备课,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积累。的确,有很多事情,不是想做就能做到而且做好的,想做,只是一个开始,还需要敢做,努力做,认真做。在对外汉语的这条披荆斩棘的道路上,如果不时刻磨好手中的利剑,终究只能被时势所淘汰。

       在卢旺达除了常规教学工作,他还积极参加孔院的项目建设和各种文化活动。“卢旺达中国武术俱乐部”的组建,《汉-卢-英三语词典》的编写,《武术汉语》教材的编写,卢旺达背景小说《鸡蛋花》的创作,《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资料的整理,《汉字文化》项目的编写工作,《华卢周报》以及孔院外宣资料的编写与制作等,在这些项目的工作中,他积极努力,取得了许许多多的成果。而在诸如“驻卢使馆中国文化进校园”“驻卢使馆中国文化知识竞赛”“汉语桥初赛”“端午节庆典”“国庆节庆典”“元宵节活动”“华卢诗会”等活动中,他则充分运用着大学学生干部和老志愿者的经验,从活动策划,到活动实施与总结,他和大家一起,把每一次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

       三年了,在非洲小国卢旺达,他和这些黑人朋友们一起走过了不寻常的三年。正如他在一些散文中所写道的:“我不想说这里的气候如何,不想说这里的生活条件如何,也不想说这里的安全局势如何,既然三年已经行将结束,那些过去的,自然都会是美好的。三年的时间,的确也让我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巨大的感情。感受他们的发展,这的确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不管是维龙加火山的山地银背大猩猩,还是基伍湖里游弋的小鱼,还是阿卡吉拉的野牛和斑马,又或是那遍地挂满果实的香蕉树和鳄梨树,又或是公交司机和摩的司机的吆喝,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卢旺达美好的明天也许真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他真的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有了自己广泛的朋友圈,他真正地爱上了卢旺达,爱上了非洲。

       今年是他任期的第三年,即将归国。一段旅程即将告一段落,但是在对外汉语的路上,相信凭着他的热情,定会走得更远。汉语国际推广是一股愈发高涨的热潮,这是他的时势,是对外汉语人的时势,是时势造就了他及和他一样的广大志愿者,给了他们出国从事汉语与中国文化传播的机会儿,而他们所做的,所奉献的,便是用他们一个个的小梦想去绘出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这幅绚丽的画卷。他还年轻,是做梦的年纪。试想一下,如果在这个做梦的年纪都没了梦,那将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啊?对外汉语需要梦,这个梦指引着他的执着,而执着,让他可以披荆斩棘,从容、淡定地走在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

       卢旺达三年的志愿者服务经历,让他真的成为了一个对外汉语人,他可以在东非高原自豪地叫出他自己的名字,自豪地喊出他是对外汉语人。因为这三年,他一直追寻着对外汉语梦,和卢旺达的人们一起,追寻着他们的梦,也和自豪的中国人一起,追寻着我们的中国梦。